English

为天下科技英才搭舞台

1999-08-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衍诗 我有话说

一听海尔集团平均每天开发1个新产品,一天申报2项专利,不少人觉得不可思议:“海尔那得有多少博士和硕士,得有多少专家?”不错,海尔确实有300多博士和硕士,也有不少自己的专家,但目前海尔集团实施的主要是“以资本为纽带,为天下科技英才搭舞台”的人才整合战略。张瑞敏总裁常常提醒中高层管理人员说:“重要的不是你拥有多少博士、硕士,而是你能用好多少人才。”这些年来,海尔集团的人才战略从不局限在自己屋墙之内,而是立足全国,放眼世界。

不在于你拥有多少人才,而在于你用好多少人才

1998年1月,国内第一家由企业控股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海尔科化国家工程塑料研究中心成立。海尔集团在中国科技产业化的道路上首次推出了全新的科企联手方式——以资本为纽带,控股国家级科研机构。通过“资本纽带”联合和“控股”这种方式,海尔集团把企业需要的一切人才整合到自己身边,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需要什么人才,就有什么人才。仅1998年,海尔科化公司已取得59项成果,有3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尝到科企联手方式的甜头后,同年4月份,海尔集团又以控股方式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合资成立海尔广科数字技术有限公司;6月份,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国C—MOLD公司合资组建北航海尔软件有限公司。海尔集团还与全国25所院校的120名教授建立了联合性质的开发网络。其中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建立了5个博士后工作站。在这些科研机构和博士后工作站里,海尔集团出课题、出经费,合作方出人员,科研成果和市场回报共享。这一方面加快了国家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的转化,使闲置的科研力量得到了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企业也扩大了自己的人才资源网络,获得了发展中急需的高科技人才。双方都达到了投入少、产出高的目的,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东京、洛杉矶、里昂、香港……海尔技术信息网络遍天下

信息、科技资源的全球化,使技术创新工作没有必要从头搞。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有效运用全球科技资源网络,是企业高速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海尔人深深懂得这一点。为及时捕捉国际市场信息,跟踪世界先进技术,他们在东京、洛杉矶、里昂、香港等技术信息多而活跃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个信息站。这些信息站定期向海尔提供该地区全方位的信息,使海尔能及时了解全球科技动向。变温冰箱技术就是海尔的东京信息点提供的。

我们通常使用的冰箱,冷冻室和冷藏室都是固定的。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冷冻室不足而冷藏室有余”或“冷藏室不足而冷冻室有余”的时候。变温冰箱技术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它可根据家庭的具体需要,随时对冷藏室和冷冻室进行转换,既可同时进行冷冻,又可同时进行冷藏,消费者十分喜爱。变频空调技术的诞生也与全球科技协作网的功劳分不开。设在日本的信息站提供信息说:“日本新型空调出风均匀,人不易感冒,消费者反映较好。”了解这一情况后,海尔人马上投入人力进行技术攻关,很快,比日本那种空调还要好的,依人的体温需要而自行调节风速、温度的空调问世了,即目前技术上在世界领先的海尔变频空调。

海尔集团的科技协作网不仅是搜集产品信息,追踪技术动态,同时还承担着产品设计任务。在出口产品的设计上,海尔最初曾走过一段弯路,在国内费了半天劲设计的产品,出口后不符合当地人的口味。比如美国人就不喜欢彩色门冰箱;国内已淘汰多年的铁壳洗衣机却能引得一些美国人的喜爱。鉴于此,海尔集团把出口产品的设计任务交给了海外科技协作网属下的世界六大设计分部,实现当地设计,当地销售。如今,海尔产品已行销全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

蹩脚的管理可使“狼”变成“羊”,但高明的管理却能使“羊”变成“狼”

企业搞技术创新,最头疼的往往不仅是资金,还有人才问题。甚至有的企业慨叹:“资金好筹,人才难得。”可海尔集团不这么看。他们认为不是人才难得,而是缺乏产生人才的机制。张瑞敏总裁经常提醒中高层管理人员说:“蹩脚的管理可使‘狼’变成‘羊’,但高明的管理却能使‘羊’变成‘狼’”。

“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这是海尔集团在人才使用上的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海尔集团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使用制度,使每个人都能在这个企业找到适合发挥自己价值的位置。张瑞敏说:“你能翻多大跟头,我就给你搭多大舞台。”

对科技人员,这些年来,海尔一直实行以科技项目招标承包为基础的管理制度。大家在招标课题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参加投标,中标者与发包人签定合同,承担完全责任。中标人取消基本工资和档案工资,只领取项目承包费,收入上不封顶,下不保底。集团对项目的进展情况实行动态管理,阶段性控制,发现达不到预定进度的及时调整换人,并对承包人实行罚款。对长期不能中标科研开发任务的,令其退出科技人员队伍,竞争其他工作岗位。这种对科技人员实行市场化配置、动态化管理、利益化驱动的机制,使科技人员队伍始终保持了旺盛的活力。像科化工程塑料公司,一个包括5名博士、10多个硕士,近40名研究人员大科研单位,过去一年出不了几个像样的科研成果,而且多束之高阁。海尔控股后,启用了自己的创新机制。同是这个公司,不到5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59多个研究课题,其中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所有研究成果全部运用到生产之中。

对内,海尔集团也充分调动员工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什么“刘中导热板”、“红云测试台”,等等,都是普通职工自己发明创造的,在海尔集团申报专利的名单上,有一长串普通职工的名字。

“不愁没人才,就怕没舞台。”海尔集团用事实再一次印证了这条真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